58CBBDF7-249B-4613-8FC3-CC51C7B08AF5.jpeg

 

《我們的外婆家和外婆》

 

這部無聲的八釐米短片很厲害。

 

厲害的地方在就是我常說的:「平凡中的不平凡」,原本像是家庭生活紀錄的影像素材,經過巧妙剪接之後,成為了一個有想法的作品。 影片主要場景是外婆在三合院老宅裡的日常,老太太的生活規律且單調,我們反覆的看見梳洗、勞動,加上不時切換的各樣庭院空鏡頭,一種鄉愁感油然而生,那是台灣曾經常見的風景之一。

 

EBE20D08-20DA-41EB-BDF9-516CF27BD2BA.jpeg

 

在此之外,是一再被穿插的三組影像:已經過屠宰,在地上掙扎垂死的雞、老照片們(男性遺照與婚禮的家族合照),以及燃燒中的灶內火;這兩組影像夾在外婆的生活紀實與宅院的影像間,透露出的,彷彿是否種屬於死亡的氣息。雞隻終究會死去、爐火會熄滅,而照片則是消逝百景的最後身影,所有的影像結合在一起,近乎明示的告訴我們,某種生活方式正在步入消亡。

 

影片的結尾,同樣呼應了上述所說。導演安排了一個外婆提著東西出外的長鏡頭,空曠的馬路上,外婆的身影越來越遠,而此刻插入了外婆的半身獨照,一切都凝結在照片上,影片告終。離開的,或許不只是外婆,也可能是外婆一路走過的那一整個時代。

 

EC35CD5A-B57A-4DD5-8347-3AA4D933F085.jpeg

 

相當喜歡這部影片,詩意而冷靜,且成功捕捉了往日的鄉村生活感,結尾更是神來一筆。影片拍攝的1988年,也正是台灣社會劇烈變動的那幾年,許多舊的事物都不知不覺的加速不見,有時甚至是在人們都還未察覺之際。《我們的外婆家和外婆》在此時拍成,是時代的一份紀錄,其實也是一封以影像寫成的情書,收件者或許是外婆,也或許是那些個不復還的往日。

※※※

 

 來說一點個人性質的感想吧: 一、雖然我說影片中的生活是「曾經常見的風景」,但某部分其實仍保留在我的日常中。

 

我目前還住在類似影片中外婆家那樣的合院建築裡,所以片中很多場景,根本是我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,比如:曝曬塌塌米(還得跟外婆一樣用力敲打把內部的灰塵打出)、在庭院裡曬太陽的狗、花圃內盛開的孤挺花(品種通常是那種最常見的白底紅條紋花瓣);而以前,我的奶奶也曾經像片中的外婆一樣,直接在庭院裡殺雞。 這些熟悉到快厭棄的日常,在銀幕上看來卻別有一番新鮮感,大概可以說是「電影的魔力」吧!

 

 二、影片讓我注意到的一個亮點,是其中的「時代感」與「物件」。先說時代感,其實我所說的時代感只是一點小小的發現,那就是外婆的髮型。那個髮型是以前老年女子常梳的髮型:簡單的將頭髮盤成一個髮髻,置於後腦杓,而時常可見以黑色網袋包住髮髻。 曾幾何時,台灣的老年女子們已經不再這樣整理頭髮了(現在九成九都是燙捲,不過肩的髮型)。而我記憶中,我的曾祖母總是這樣的髮型,還會穿著有盤扣的上衣,由我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看過的文獻資料初步歸結,這種造型大約在八零年代還可見,進入九零年代後,幾乎消失了。

 

也因此,2015第一次到馬祖時,看到有些阿婆還維持這個髮型,有種時光逆轉的感覺。

 

再來是「物件」,相較於現下塑膠製品的充斥,影片中的外婆家,幾乎看不到塑膠,除了外婆腳上的塑膠拖鞋,和竹編垃圾桶(這個東西也讓人懷念)中隱約可見的垃圾袋。特別記下這一點的原因是,曾經,塑膠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必須物,但曾幾何時,我們的生活已經慢慢被其改變了?影片中的年代或許可視爲「塑膠製品未曾失控的年代」。

 

《我們的外婆家與外婆》是李孟哲導演的首部短片,當年亦獲得了金穗獎,不過這部傑出作品的拷貝據工作人員所說,幾乎是佚失狀態。神奇的是,影展前不久才終於在「影片中的外婆家」「很不起眼的角落」找到了:「一箱充滿塵埃的紙箱⋯⋯看到一疊充滿霉味塵埃的膠卷,仔細端詳才看到這部有點發霉的影片,並送至南藝大影像修復中心協助整飭掃描成檔案,我們今天才能看到高畫質的版本。」(引用官方臉書貼文) 雖然底片局部受損,造成畫面兩旁常有染色污損,卻也是一種專屬底片的魅力, 整個觀影的效果其實也是挺特別的。

 

《黃金或糞土:台南縣芒果豐收賤售記事

 

B1C1B7B6-495F-4793-A560-E1EAF416D0BA.jpeg

 

影展官方影片介紹約略是:1993年台南縣芒果爆量盛產導致「榖賤傷民」的記錄,另一個介紹的重點,則是當時縣府為促銷芒果,請了一堆佳麗(中國小姐??布條上寫的是這名目,反正就是選美女郎們)在走馬瀨農場舉行「泳裝攝影比賽」,卻導致焦點模糊,果農們的困境仍無法被重視。

 

但整部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並不是上述兩點,而是導演紀錄這件事情的手法。全片的跟拍是「由產地到市場」,大批的篇幅用在跟拍農友於果園勞動的情形,這麼一來,農民的辛勞與血汗都被凸顯;而安插的會議紀錄則讓人感覺到政治力對現狀的無力改變。

 

而令我感到一絕的,則是選美佳麗的宣傳活動結束,馬上將場景調回果園,這場的果園是無人的空景,且拍攝了蟲子(東方果實蠅)叮咬芒果的特寫,兩場對比下,更凸顯農產的被浪費與糟蹋。

 

AB8A0A04-5BFB-45A0-A181-FEC3568AA979.jpeg

 

到了運銷階段的跟拍,從一連串的搬運過程堆積而出的,仍是勞動者的辛苦。這段有個鏡頭相當有趣,當被拍攝者李仰休在駕駛座叼著菸發車時,煙霧從嘴巴散出,但此時畫面右下方卻又跑出一股更大的煙霧,合理懷疑是攝影的李孟哲導演或羅興階導演同時抽的菸。(可惜無法參加座談,不能當面向羅導演求證XD)

 

紀錄終止於市場,一開始跟拍的那批芒果,最後被運到一個水果攤販賣,而最後列出的數據,這批芒果扣除成本,是賠錢的。穀賤傷民的事例永遠不會只有一個,這部片子是對此現象的一次較完整紀錄,也是個借鏡。可惜,二十多年過去了,歷史仍舊不斷重演。

 

這部作品捕捉了大量的勞動者姿態(果園的果農、批發市場賣貨的眾多農人訪談、運銷者),且涵蓋各種情緒,而篇幅最多的則是他們勞動時專注的神情,我認為這應該是李孟哲導演最想要,也最擅長呈現的。或許這些勞動者們對眼下生命的專一,就是他所找的「一般小老百姓的精神」吧?

 

《家國之外》

 

AF5769D8-03EE-4A43-A7DA-DFFA50712D41.jpeg

 

這部片記錄了嘉義「精忠一村」改建之前幾年的樣貌,透過導演的小學同學李必強、顧玉玲、廖祺華,與陳北斗一家,我們約略了解了精忠一村這個廣義的「家」對於他們的意義。

 

在我看來,本片最厲害之處還是在於人物情感的紀錄。鏡頭前,陳北斗對於自己人生的真情告白,那神情及語調,讓人感到極度誠懇。而當眷村開始拆遷工作時,陳媽媽的那種不捨,以及在訪談時的哭泣,那樣的真情流露其實是很難演出來的。而也不禁令人玩味,在象徵國家的眷村大幅改建,甚至不復存在時,眷村/國家的人們該何去何從呢?影片裡村民們的徬徨,或許也可以視為整個國家的徬徨,對照影片拍攝/出品的1990年代末期,台灣意識的風起雲湧、政權的即將輪替,這一切由今日往回看,不由得讓人有種洞燭先機之感。

 

32F688CE-72C9-4906-BA81-D01B6A05560A.jpeg

 

就像片中陳北斗所說的:「一年一年過年,最大的不同就是,可以感受到這眷村即將結束的感覺。」作為在台灣慢慢消逝的地景,眷村步下舞台的態勢或許已不可逆,而幸好,影像還能留下許多時代的軌跡,本片就是一例。

 

9CA0458E-DE71-421E-9312-07EB5A406354.jpeg

 

※※※

最後碎嘴一下:

 

1.《家國之外》應該是這三部影片中品質最好的一部,還有字幕。而《黃金或糞土》的人聲在放映時聽來反而模糊(但電腦上的預告片音質就很清楚),也許跟器材有關吧?

2.這次影展碰到幾乎是颱風等級的豪雨攪局,本來可以有一天能看完所有片子,最後卻只能看到這三部,實在遺憾。我要在此許願,希望還有機會能看到導演的其他作品,尤其是名作《朱教授老闆的暑假作業》與《南之島男之島》。

3.李孟哲導演真的很厲害。

arrow
arrow

    noblepie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