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reen-shot-2017-10-05-at-12-57-50-pm.png

BPM講述1990年代初期,一群愛滋病患及有志之士組成的巴黎愛滋平權聯盟,共同對抗隱匿研究成果的藥廠。故事帶有濃濃的政治意味,卻並非枯燥生硬的宣傳片,反而細膩的令觀眾同感於病患的痛苦,進而關注該議題。

 

法國有歷史悠久的社會運動傳統,因此片中的巴黎愛滋平權聯盟不論是動員、會議,甚至街頭運動都顯得火力十足。平權聯盟與藥廠間的過招是精采看點之一,電影站在平權聯盟的角度,凸顯病患的弱勢,也鋪陳小蝦米(聯盟)對抗大鯨魚(藥廠)戰術的生猛,幾場抗議的戲拍來都讓人如歷其境,也將抗議者的怒火徹底從螢幕裡傳達出來。

 

激進的手法其實僅是長久來權益無法伸張下的反撲,甚至是與剩餘壽命賽跑下,不得不的放手一搏──就如同抗議行動的一幕,劇中人說的對白:「……我們的朋友一個一個死去,我們不想死……」,九零年代初,愛滋病等同絕症,在片中一樣可見愛滋帶來的生離死別,也是賺人熱淚之處。

mini_magick20171009-3574-fz8psy.jpg

片中比較特別的是有為數眾多的「開會」場景。開會的戲因為有太多人說話、太多人出現,要拍得好看並不容易。但在導演安排下,會議場景成為表現角色間衝突的重要戲碼,特別是透過開會時的「吵架」;而經由座位的變換,或安排會議中的兩人悄悄話等等,也是讓本片會議戲看來不那麼單一沉悶的巧思。

 

更特別的,導演將演員們跳舞、電音加上特別的視覺效果,做成許多場景間的「過場」,光影的運用跟剪接,配上音樂,著實有茫茫的迷幻之感,對劇中人或螢幕前的觀眾,或許都是面對嚴酷現實/劇情的一種暫時抽離。

10515661-57B5-4715-BFD7-CC8435C202B9.jpeg

儘管劇情再悲催,畢竟也都是1990年代初的事情了,在劇情發生的二十多年後,我們所處的2018年,情況早已改變:愛滋病患的病情變得較能控制,透過服藥,有很高的機會不發病,也因此能維持正常的生活,是一大進步;然而不變的是,歧視、偏見,對於愛滋病的汙名化仍然如影隨形。看著劇中人,再看看眼下我們所處的社會,我知道,行動,還沒結束。

9AC816F8-2D07-4EA1-B196-6EAA2E1D673D.jpeg

(秀出票根的原因是:上面印的片名是Beats Per Minute,而非簡寫BPM,覺得頗有趣)

歡迎到臉書與我互動

arrow
arrow

    noblepie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