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77425D-600D-4C3D-BD68-8FF1B0767F6B.jpeg

 

雖然看不見,但依然無時無刻影響著一切。《紅盒子》裡,所謂的「父親」,就是這樣一種強大的存在。

 

以本片的觀點,李天祿與「紅盒子」田都元帥,都是陳錫煌的父親;前者為血親,後者則被視為精神、信仰上的父親。李天祿大師形象在前,在劇藝的造詣上,每每成為陳錫煌被眾人拿之比較的對象,至今仍如是;而電影敘事中,又強調陳錫煌乃入贅長子之事,父子間因異姓,始終隔著一層距離,這道與血親生父的鴻溝,乃致使陳錫煌將紅盒子李的田都元帥當成精神上的父親,早晚的膜拜似乎取代了與生父的相處(也或許是彌補一種遺憾,李天祿已仙逝近20年)。

 

然而,不論血親之父或精神之父,兩者作為父親的形象很大程度上還是相似的。李的藝界高位無可撼動,幾乎成了被神化之人,眾人眼中的一代宗師影響力無遠弗屆;而田都元帥,以神祇之姿成為每個劇團信仰的對象,影響藝界的程度自是不需多言。這兩位父親的力量撲天蓋地,肉身死去後,精神卻不滅的存活在這世上。

 

4071D795-48B2-4BDB-B86D-267E15742B5B.jpeg

 

這樣的狀況相當類似於所謂的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」,與其說父親立下了一處難以超越的標竿,倒不如說父親本身就是那道標竿,不論怎麼精進,始終難以擺脫父親的所帶來的桎梏。但人的情感很奇妙,不論經驗好壞與否,我們時常不自覺的按照自己固定的模式走:由藝界宗師到藝界神祇,或許「父親」的形象在陳錫煌心底永遠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吧?這敬畏之情,在心底生了根,無形卻宛若緊箍咒,永遠奏效。

 

※※※

 

41DECB73-E678-45E0-B96B-497BEE0D3592.jpeg

0A316C25-4B1C-4C3F-8873-7B58B3212F87.jpeg

 

電影著墨最多的部分,還是陳錫煌與其子弟們的薪傳活動,對於傳統布袋戲的保留與推廣,87歲的陳錫煌至今仍站在第一線。然而對於所有的傳統,我心底其實悲觀的覺得,很多傳統,終究會有死透的一天;也許是被群眾遺忘,也或許是產生質變以另一種型態延續,但,完全沒有一絲更動的「傳統」,要留存,真的頗有難度。但不管如何,這樣近乎「延命」的手段,還是值得肯定。

 

最讓人有感的,恐怕是陳的大弟子吳榮昌在較近的一次訪談裡說的,傳統推廣保存,對政府而言不過是項業務,又有多少人是真心的要為這項傳統認真呢?所以這部片子到最後「你大概也只是在拍一堆人的悲歡離合而已吧?

 

而這話確實不假,陳錫煌與李天祿的父子情結,不是一種悲歡離合嗎?布袋戲在台灣一路走來的歷史,不也是悲歡離合嗎?甚或,在這一兩週,李家本家劇團「亦宛然」針對「紅盒子」發出的聲明稿,不也是根植在家族成員的愛恨糾葛上嗎?

 

E6060B8B-3450-448F-B54E-11AC7232E02E.jpeg

72DF585D-72B1-416F-A644-22517EDEEF38.jpeg

 

片末,安排了李家系統劇團的定目劇《巧遇姻緣》(這齣戲背後的故事仍牽涉李家成員的恩仇,大家可自行google)近距離拍攝的操偶技巧,完全展現了傳統布袋戲精細、柔美的魅力,舞台下的悲歡離合且不論,身為藝師,操控好舞台上的恩怨情仇才能功德圓滿。最後陳錫煌向無人的觀眾席鞠躬,是職人的驕傲,或許也是傳統即將熄燈的象徵,而就像小說《霸王別姬》裡,主角程蝶衣說的:「戲,還是要唱下去的」,陳錫煌的這台戲,相信在他有生之年,一定還會以無比的韌性演下去。

 

B605DF2E-A5CA-4754-84FF-05CC2612AC48.jpeg

 

後話:

《紅盒子》還是充滿著楊力州的風格,擅長挑起觀者的情感反應,有時候,甚至會顯得有些濫情,不過,這就是楊力州。或許這樣的紀錄片,對於一般群眾而言會較容易親近吧?

 

下圖為2018雲林國際偶戲節,於雲林布袋戲館舉行的《紅盒子》特映會(20181009):

FE5C21BC-16A1-43E4-99E7-CBE7E6EE4B95.jpeg

arrow
arrow

    noblepie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