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DF05538-16E2-4E26-9E93-13767EECA073.jpeg

這部電影在我的Netflix片單裡放了不知幾年,看到2/14號要下架的消息,才趕進度的把它看完。亞美尼亞是我一直夢想著前往旅行的國度,然而愛看電影的我卻從沒看過一部亞美尼亞片,即便連這部《來自亞美尼亞的阿蘭》也是,它其實是亞美尼亞語對白為主的美國電影,講的也是移居美國的亞美尼亞人故事。

 

雙親意外雙亡的少年阿蘭,來到美國依親,卻意外成為亞美尼亞幫派吸收的對象……。電影其實是很典型的青少年成長故事,移民造成的文化衝擊或身分族裔的認知衝突很淡,主要還是著墨主角阿蘭情感上的認同: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強大呢?混幫派的朋友遠比修鞋的年邁祖父強大嗎?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嗎?最後答案浮現的過程,拍的張力十足,看的我整個心都揪住。

 

6486C618-E387-4325-8AC8-D628F092C399.jpeg

 

不過看電影時我一直有些疑問,主角阿蘭頂多也只是個1314歲的小朋友吧,外公接他來洛杉磯生活,難道都不需要讓他受教育嗎?每天都到外公的鞋店當童工,這樣沒有違反加州的兒福或者移民法規嗎?還是說,這故事是一個暑假發生的事?

(《來自亞美尼亞的阿蘭》預告片)

 

電影使用的音樂幾乎是亞美尼亞裔音樂人的作品,比方說,亞美尼亞古典樂代表作曲家巴巴扎年(Arno Babadjanian)雋永的鋼琴曲「哀歌」(Elegy);與住在洛杉磯,在全球亞美尼亞社群廣受歡迎的流行歌手Harout Pamboukjian(電影選用歌曲Yeg Ays Kisher);還有同樣來自洛杉磯的饒舌歌手Nazo Bravo(電影選用歌曲Before I die)。

 

(巴巴扎年演奏〈哀歌〉)

arrow
arrow

    noblepie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